《元素》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12:06
《元素》的教学反思

《元素》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素》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素》的教学反思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一般只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种方法进行指导,而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强调从氧化还原理论、物质分类以及类比迁移等角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和迁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关注对元素概念的认识,以元素为主线,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而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更关注对单一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新课程注重联系和发展、注重整体性的教学。

《元素》的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我一共上了3课时,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总结经验如下:

1、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时,要指出“以C—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并用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教学化学式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以及化学语言的表达。如可组织学生看图说话等。

3、化学式的计算中要引导学生规范解题,可补充一定的例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

《元素》的教学反思3

将教科书中有关元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绪言》中提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依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可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对元素概念进行整理、并明确表述,为后续系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铺平道路。

受此启发,笔者将本课时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义教学,定位于区分元素种类,并适当对今后运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问题及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运用元素知识。经实际教学证实,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整个课时设计以归纳整理已学知识,再进行定向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反思,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建构,认识探究的科学原理。这样可以较好地克服过度抽象的单纯概念教学带来的枯燥。重视运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体验成功的机遇。

1、注意元素符号书写技能训练的频率。

学生记忆元素符号,需要在本节课前后各一周时间内,不间断地组织记忆训练。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每次都在十种符号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熟悉与较为生疏的比例为6∶4或5∶5;对易出错的必须每次都练。

2、练习方式有:根据名称写符号;根据符号写名称;制作元素符号卡片;听写已知的化学式;大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小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根据分类写出元素符号;写出不同数量的原子;根据元素周期表听写元素符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默写元素符号;小组竞赛;个人擂台赛;听写速率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在欢笑声中记住不应有的失误,从而实现主动自觉的纠正行动。

《元素》的教学反思4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元素》的教学反思5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 ……此处隐藏2455个字……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对选则实验材料的原则,无法在本实验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时间较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将成功与实验的机会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元素》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经过调整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说文解字:元素,根据字典里对“元”的解释,在这里应该是“基本的”意思,素,指的是成分,综合起来就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第二,追寻历史: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中国的“五行论”到希腊的“四根说”,人类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对物质的认识停留在观察和感知中,直到磷元素的发现,化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第三,见微知著:通过对常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表示方法,找出三种物质的共同点,都有氧原子,这时候我借助磁扣,贴在板书上,学生能直观看出微粒的共同之处。于是,我把相同的氧原子拿出来,为什么是氧原子不是其他原子呢?因为它的质子数为8,那么,像这样质子数为8的一类氧原子,宏观上我们就把它叫做氧元素,同样的,质子数为6的一类碳原子称为碳元素,质子数为1的一类氢原子宏观上称为氢元素。紧接着,再利用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它们都是钠元素,最后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碳-12,碳-13,碳-14三种原子的区别,通过这些例子使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并形成概念。

图1

第四,宏微辨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进行描述,而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两者并没有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建立起学生的.微粒观和元素观。

第五,物质分类:在第一次的校本作业小测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氧化镁中不是有氧和镁吗?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这节课刚好借助磁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分类。首先,我让学生摆出常见几种物质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有氧气、二氧化碳、水、氮气、氧化镁,学生根据元素种类能很快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然后我趁机问:空气怎么表示呢?这时候板书上有氧气、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很顺利就可以集中到一起,这时候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学生一目了然,空气中有多种分子,而氧化镁只有一种分子,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观。

图2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才会发现学生的困惑,然后我们想方设法进行教学设计,解决学生的困惑点,做到有的放矢。

《元素》的教学反思12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 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主要化 合价的变化规律(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元素》的教学反思13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会更顺理成章些。

《元素》的教学反思14

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通过备课和教学两个环节之后,本人有如下几点反思:

1、课标中要求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分布。基于此,我做出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到位,重点、难点的确定比较明确。

2、在对教材深刻分析、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教学目标,层次鲜明、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收获。

3、教法、学法应用较得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4、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作业完成普遍较好,缺点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元素符号比较多,学生难以全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15

1、这是一节探究“元素”的课,其中元素概念难以理解,元素符号难记这是本课存在的两大难题。我尝试运用图表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通过创设的图表(幻灯片1)来设问诱思,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什么是“元素”,利用数学“集合”的思想来认识元素,促进了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综合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从深层次的了解了元素的概念。通过创设图表(幻灯片2)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元素符号的来源、意义和元素名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会方法,减少遗忘,增强“三会”的自信心。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本课时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不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和解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本课结束后,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逻辑性、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提高!

《《元素》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