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狮子和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1《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组课文的一篇寓言故事,是动画片的再现,是发生在森林里的一次生命大逃亡。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在生动的动画情境中,在自己读好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寓意。在这节课里,我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用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涵咏其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思想教育。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和新教材均要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呢?于是,我努力创设了乐学的氛围。上课伊始: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由课件动画展示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使学生乐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引入学文后,我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疑难问题打上问号或写在预习本上。当学生读到“小鹿夸赞自己的角和身段”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影子,也来夸赞自己一番吧;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会怎样对爸爸夸耀自己?如果其他动物看到了小鹿,会怎么夸他呢?当学生读到“狮口脱险”时,先由我当解说员,让学生的脑海里随着我的朗读出现画面(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而后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入故事,把“它”转换成“我”来说,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最后全班一起向鹿爸爸汇报经历。当学生读到“美丽的角差点让鹿送了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此时此刻,狮子会对它的角和腿说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在拓展创新环节,我又让学生讨论“鹿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从鹿的经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事实上不仅一步一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故事,还一步一步走进小鹿的内心世界:为小鹿的美丽而欢欣,为小鹿的脱险而庆幸,同时还无痕地使学生领悟文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浓浓语文味,郁郁快乐情。
三、在朗读指导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动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积累语言,感悟道理。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例如这一教学片段:
师:小鹿开始夸赞自己的角和身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夸赞的?自己读课文的1——3段
生自由读
生: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的倒影夸的。
师:同学们,来到池塘边,看到了清清的水,像一面镜子,它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情不自禁地夸赞——生接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影子,也来夸赞自己一番吧。
生自己读——指名
师:是呀,小鹿的身材是多么匀称呀!它还有一对像珊瑚的角。
展示珊瑚图片——生再齐读
师: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会怎样对爸爸夸耀自己?
生:爸爸,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还可能对谁说?
生:对妈妈说。妈妈,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如果其他动物看到了小鹿,会怎么夸他呢?
生:我是小鹿的朋友,小鹿,你的身段多么匀称,你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我是小鹿的同学。小鹿,你的身段多么匀称,你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同一句话“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朗读训练时的形式是多变:最先是自己读——指名读——看了珊瑚图片,体会了鹿角的美后再读——创设情景,如果你是小鹿会怎样向别人夸耀自己的角——再次创设情景,如果你是小鹿的朋友,会怎样赞美它的角。粗略估计这句话孩子们读了不少于十遍,可他们还是乐于读,还想读。可见,教师已将朗读训练悄然无声地融入到了“狮子和鹿”的童话世界中,朗读中也体现了浓浓的童趣!
又如这一教学片段:
师:是呀!同学们,这头小鹿回到家里,一定会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爸爸、妈妈。它对自己的腿、角也会有新的认识。开始的时候,它觉得——生接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可对自己的腿,它认为——生接读“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经历了狮口逃生,他对自己的角深有感触地说——生接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就是这么一次死里逃生的险情,让鹿对它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小鹿还会说些什么?
生:我在难看的腿的帮助下,逃离了狮口,我知道了难看的东西不一定一无是处。
生:我真是糊涂,如果没有这难看的腿,我就成了狮子的下酒菜了。
生:我那美丽的角挂在了树枝上,差点让我送命,这也验证了美丽不一定 ……此处隐藏11973个字……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哦,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环节:鹿锯掉自己的角行不行?利用鹿这个决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感受写下来,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悟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认为,《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教学,值得反思的是:
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在教师的语言上也有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比如,“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任务”等,没有把学生摆在一个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是把一些主观的意念强加在了孩子的课堂上。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15终于上完公开课了,本应该松一口气了,但心情却轻松不了~下面想先说说自己对这一课处理的一些想法及课后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教材简析
《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选自《伊索寓言》,它采取拟人的手法,通过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课前想法
1、巧创设,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生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将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进行了整理,归纳出多音字,引导学生克服字词的重难点。诵读短文,从认识新字生词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客观事物与词语内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主体、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鹿与狮子的动作与神态。
考虑到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而且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我上课的前半段都用来让学生读词读句,这些词、句都是课文中带拼音的字词。目的就是能过让学生能在这些字词过关的同时,达到能先熟练、流利读课文,之后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然而一节课下来,自己却真的在这里花了过多的时间了。
2、妙引导,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方法
第二学段的学生刚刚学习概括,《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也只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需要概括的框架作为有形的学习台阶,以帮助学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因此,在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时,我就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降低了概括课文内容的难度,学生也能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3、重引领,让学生在读写中感悟道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但无论是在课前的检查,还是在任老师的三(1)班上课情况中都发现,要找出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没有难度。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找出来后,就只是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不过,个别学生在“听话”方面还有待提高与加强,这节课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要求没听懂,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如在: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老师要求找出鹿的神态表情,而陈志成却总是说了别的东西。
另外,本课的难点是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寓意,我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鹿对它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当学生读到美丽的角差点让鹿送了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此时此刻,鹿想把它那差点让它丢了命的角锯掉,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先让学生四人小组内讨论,再写到小练笔上,这样说写结合,最后让几个学生把自己写的读出来,使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最后,把阅读推广到课外,推荐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使学生的学生延伸到了课外。下课后,很多学生都来问我:老师,《伊索寓言》在哪里能买到?老师,学校图书馆有《伊索寓言》吗?我想,这节课得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目的——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
三、课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细想了一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地方,课前希望能做到,课中却忽略了的事情。如:
1、“双基”落实不到位。词语的出现本来设想是让学生说说“你要提醒其他同学读哪个词?”以学定教的,但一紧张,就把那N多的词语一下子全出来了!多音字只让那么两三个学生说了,其他学生没机会思考与练习;句子的仿说“多么……多么……”没有让学生练习;最后一环节中让学生写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机会也不多,变得蜻蜓点水,作用不大了。
2、难点所用时间不充分,体会不深刻。因为在词句的读中所时间比较多,所以在比较鹿角和鹿腿的优点和缺点时,学生能用的时间不多。如果能在学生写完“你想对小鹿说什么”之后,能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最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的话,学生的体会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3、准备不够充分。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是比较多了,但个人的准备还不充分,包括心理上和教材上,导致上课时个别问题重复出现,教学环节显得有些凌乱。
四、今后目标
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折射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语文要教学生是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纵横”交错,相互通融,形成互通的一种能力。
但这节课上完了,连自己都不满意,更别说各位听课老师了。三年级,我第一次接触,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转折的时期,对于三年级教学空白的我来说,各位都是我的前辈,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让我能填补教学经历中的空白。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