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01 07:55:19
秋思教学反思15篇

秋思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教学反思1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秋思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时大多诗人的眼中都是这种萧条肃杀,凄凉的景象,勾起他们很多的思乡情怀。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

5 .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

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

可是他在写家书的时候却感到意万重?为什么?请大家从他当时的创作背景中找一找。(离家的时间久,想对家里的人说的话说

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

他会在家书中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

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

A 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 担心什么?

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 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E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结:1.原来不管是“见秋风,意万重,或是说不尽,又开封”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家人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牵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思念再读《秋思》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

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

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

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2、诗人作家书时,想起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书时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他的内心呢?

3、当行人即将起程,诗人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的 ……此处隐藏11961个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亮点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通过两诗相比较,进一步让学生走进了张籍的心中,体会那种平淡的叙述中不平凡的情感。接着我还让学生课下阅读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希望把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亮点四:创设不同情境将古诗带入生活

在整首古诗教学完成之后,我利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了三个情境:思念远方儿女的老妈妈;漂泊他乡的青年学子;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孩子进一步诵读整首古诗,一咏三叹的形式,层层掀起孩子们心中的情感之波,让诗作真正的进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拉近和古诗的距离感。

当然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遗憾一:缺少学生质疑,课堂空间不广。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将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质疑探究运用充分,在课堂上还是以我问为主,没有发挥孩子的探究学习精神。这一点,我在听完李进老师的《秋思》后,有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多实践。

遗憾二:课堂评价不充分,激励学生不够。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深知道。但是到了这节课的课堂上,一紧张什么都忘了。鼓励的眼神,赞赏的微笑,真诚的表扬,热烈的掌声,这是多么好的教学辅助资源,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相信一定能像万校长说的那样,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情绪会更激昂。

遗憾三:朗读形式还不多样,学生表达要加强。

课一上完,宗主任就简单的跟我说了一句“朗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样,一唱三叹的朗读形式较多,有些拖拉之嫌。”我也是这样的感觉,其实平时的课堂上同桌读,轮流读,都是很好的让学生参与朗读实践的手段,这节课上没能合理运用,确实遗憾。

另外,听了杨琼老师的《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一课后,听到他们班学生在课堂上自信、规范、有理有据的发言,又让我不禁反思,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关注课堂的细节,学生表达的细节,因为“说”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工在平时啊!

这一次的“教学导航课”真是让我受益良多,更加坚定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一节课,不断打磨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秋思》教学反思之二(郑玥辉)》全文共2932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秋思教学反思15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背熟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感,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然后让他们改写成习作,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我先跟学生一块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却为世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在萧瑟苍凉的秋景中,叙述出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读来,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泪下……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也许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的当堂改写的小习作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习作的路上,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秋思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