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12-07 09:50:0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声的利用》,我将从教材分析等说起。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初中物理说课稿2

我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此处隐藏26554个字……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